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奋进新宿迁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乡村振兴专场

发布日期: 2022-08-11来源: 宿迁网访问量:【字体:

宿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熊磊: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举行“奋进新宿迁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直第三场——乡村振兴专场。乡村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现代化建设在乡村领域的重要实践,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夯实共同富裕基础的重要举措。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江,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市地方铁路办主任刘飞,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叶兴成,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党组书记,市乡村振兴局局长王占武,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我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江介绍宿迁近十年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小城市产业园配套、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实践和成就。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江:

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向大家介绍全市小城市建设发展情况。建设九个小城市,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构建“1129+N”城镇体系格局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的有力探索。为充分发挥小城市在“1129+N”城镇发展体系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推进龙河镇、来龙镇、贤官镇、马厂镇、高墟镇、王集镇、新袁镇、双沟镇、界集镇九个小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小城市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宿迁市小城市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宿迁市支持小城市建设发展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聚焦六大重点工程,规划推进510个项目,总投资884.5亿元,力争三年内把小城市建设成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小城市。

一、聚焦产业发展,增强小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全力推动重大产业项目招引,2021年实施完成了王集一晖时装、双沟全德酒业等116个产业发展项目,其中投资千万以上项目78个,工业开票额达271.84亿元,税收6.45亿元,百亿级项目桐昆集团、观云酒业顺利落户沭阳高墟和泗洪双沟,首场小城市发展推介会在泗洪成功举办。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情况下,全力以赴推动小城市产业发展,九个小城市生产总值达182.8亿元、工业开票156.5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5.9%、15.2%;新签约投资项目66个,协议投资额312亿,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32%、11.35%;江苏云朵木业有限公司、通得电器等91个重点产业项目如期实施。

二、优化公共服务,增加小城市居民的幸福感。聚焦民生短板弱项,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构建“15分钟便民服务圈”。积极开展为民服务中心、医疗中心、教育中心、商贸中心建设,依托“综合窗口”试点探索基层政务服务新模式,重点实施62项公共服务项目,其中宿城龙河医疗卫生中心、沭阳贤官便民服务中心等52个项目建成投用,泗阳王集中学改扩建项目、沭阳高墟商业服务中心等10个项目正在快速推进。

三、加强基础配套,提高小城市功能的集聚度。按照“适度超前、设施齐全、要素齐备、便捷实效”的要求,全力推进“水、电、路、网”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实施龙河镇镇区路网提升工程等107个基础配套项目,不断提升市政设施支撑和服务能力。截至目前,235国道龙河段、双沟5G网络运营等83个项目建成投用,沭阳高墟繁荣南路、泗洪双沟污水处理厂扩容项目、宿豫来龙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提升等24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四、提升人居环境,扮靓小城市风貌的高颜值。统筹推进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尽快全面消除黑臭水体,确保河流水质稳定达标;全力做好环境卫生整治,完善垃圾分类投放、收集、中转、运输和处置设施,确保不留死角盲区。截至目前,泗阳王集大街及景观带建设、宿城龙河镇区环境改造、泗洪双沟西大沟遗址公园等38个项目已建成使用,宿豫来龙白鹿湖公园一期建设、泗洪界集区域垃圾分拣处理中心等7个项目有序施工。

五、改善居住条件,促进小城市建设的高品质。将农房改善、保障房建设与小城市建设同步推进,科学布局农民集中居住点,引导品质优、口碑好的房企向小城市集聚,实现“有房住”到“住好房”的转变。目前九个小城市累计投资26.18亿元,新建成魏圩、丁岗新村、新城家园等26个农房安置点,5309户农户喜迁新居;鸿润雅居、都市华府等25个小区建设快速推进。

六、塑造特色风貌,提高小城市形象的识别度。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规划,因地制宜加快推动小城市乡村风貌特色塑造。邀请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业单位,结合村庄地理区位、生态肌理、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打造微田园、微景观,为乡村风貌改造增色添彩。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富民廊道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协同推进,对照村庄风貌、环境卫生、配套设施三大类35项标准,全力打造美丽乡村“1589”组团。截至目前,九个小城市累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7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9个、省级传统村落2个。

“小城市”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节点,是壮大区域经济、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市住建局将始终坚持“四化”同步这一基本路径,把小城市建设作为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一号工程”,注重“人、城、产”融合发展,优化政策要素集成供给,促进产业集聚功能持续提升,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完善,着力培育乡村振兴增长极,努力打造小城市建设的宿迁典范。

熊磊:

谢谢刘局长。下面请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市地方铁路办主任刘飞介绍宿迁近十年来在综合交通网络、客运出行服务、货运物流能力、行业治理体系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以及未来宿迁交通发展的目标和定位。

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市地方铁路办主任刘飞: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大家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市交通运输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推进交通重大项目建设,强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了交通先行官作用。

一、“十八大”以来我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成果

“十八大”以来,全市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627亿元,其中“十三五”时期完成投资295.8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52.2%。

1.一体联通的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高铁建设取得突破。徐宿淮盐铁路2019年建成通车,高铁里程63.5公里,500万宿迁人民高铁圆梦。高速公路主骨架初步形成。京沪高速、淮徐高速、新扬高速、宿扬高速等高速公路穿城而过,形成“两纵两横”布局结构,总里程246公里。航道港口平稳发展。内河航道总里程980公里,其中,干线航道143公里,逐步形成以中心港区加三县港区的“一体三翼”内河水运枢纽格局。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形成网络。建成G235、G344、G205、G343共4条国道,S324、S325、S326、S329、S330、S344、S347、S245、S250、S268共10条省道,总里程774公里,乡镇覆盖率达到71.6%。快速路网建设初显成效。中心城市先后建成迎宾大道一期、上海路、洋河大道等3条城市快速路和通湖大道、徐淮路等2条准快速路,里程达32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稳步推进。“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2373公里、改建农桥548座,累计投资35.9亿元。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1474公里,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达100%,三县两区全部创成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2.一体衔接的客运出行服务质效并提。高铁运输便捷高效。宿迁站平均每日停靠高铁班次70列,日均发送旅客约1万人;在全国首开6条“高铁便民车”线路,为沭阳、泗洪群众出行提供了便利。公交优先战略深入推进。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6%,万人拥有公共汽车17标台,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95%。城乡客运发展保持领先。镇村公交开通率保持100%,在苏中苏北地区率先实现全覆盖。长途客运转型成效显著。全市开通客运班线204条,有效覆盖省内、上海、浙江等周边省市。开通定制班线82条,实现“门到门、点到点”服务。

3.一体融合的货运物流能力显著增强。物流基础设施补短强基。陆续建成通湖物流园、传化公路港、百盟物流园等物流园区,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内河集装箱运输扩网提效。2021年宿迁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3.83万标箱,同比增长18.5%,位列全省内河港口第二位。开通宿迁港至太仓港、南京港、连云港港等5条集装箱航线,每周航次达40个以上。城乡物流一体化固本升级。我市县级农村物流中心实现全覆盖,乡村两级农村物流服务站点也基本达到100%。泗阳县、泗洪县已创成省“农村物流达标县”。

4.一体协同的行业治理体系持续优化。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深入推进绿色汽修,一二类维修企业中VOCs污染达标率100%;交通干线沿线环境整治“五项行动”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98%。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全省首家试点安装普货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高质量完成S324、G235、S250、S245等安全隐患整治。行业治理不断强化。在全省率先试点“一体化+智慧执法+信用监管”交通综合执法改革,建成市级交通运输指挥中心,2022年国省干线公路超限率为0.12%,远低于0.5%的省控目标。

二、今年以来统筹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情况

今年以来,市交通运输局主动策应“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和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全年统筹安排交通重点建设项目53个,其中,新建项目28个,续建项目25个,年度计划总投资138.09亿元,再创建市以来交通投资最高峰。截至8月5日,全市交通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6.15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62.38%,总体超序时进度;上半年,列省重大项目投资同比增长43%,正向拉动全市投资,为稳住全市经济大盘作出了交通贡献。

同时,计划开工项目前期工作获得突破性进展。合宿铁路用地预审获得自然资源部批复,潍宿铁路用地预审已报自然资源部待批;加快推进淮新铁路前期工作,推动宁宿通道明光西站联络线工程落地实施,深化连宿蚌铁路方案研究。宿连高速二期大临工程力争年底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泗蚌高速、临盐高速、新扬高速改扩建前期工作;泗蚌高速北延、盐洛高速北延力争纳入上位规划。宿连航道二期工程确保年底前开工建设。此外,年内还将全面开工建设张家港大道快速化改造、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等工程。

三、我市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定位和目标

围绕“往核心城市快起来、周边城市联起来、市内交通畅起来、过境交通环起来”的建设目标,按照“1234567”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宿迁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

“1”就是实现“一个总目标”。即着力打造长三角北翼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区域互联互通,紧密联系长三角中心区城市。

“2”就是形成“两个交通圈”。“高品质出行圈”,即实现县级及以上城市与铁路综合客运枢纽15分钟通达、中心城市与县级节点0.5小时通勤、淮海经济区和市域范围1小时联通、省内主要城市2小时畅行、长三角中心区城市3小时覆盖;“高效率物流圈”,即实现市内“半日”送达、省内“1日”送达、国内“2日”送达。

“3”就是打造“三类枢纽”。即打造综合客运枢纽、公路货运枢纽、内河港口枢纽。

“4”就是建设“四大网络”。即建设层次多样的铁路网络、开放畅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广泛覆盖的国省干道网络、干支衔接的水运网络。

“5”就是构建“五大体系”。即构建畅行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低碳环保的绿色交通体系、开放创新的智慧交通体系、保障有力的平安交通体系、现代高效的行业治理体系。

“6”就是推进“六项任务”。即以项目建设为基础,打造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以服务民生为导向,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以绿色智慧为引领,提高交通现代化发展水平;以平安交通为抓手,提高交通运输本质安全度;以行业治理为目标,提高交通现代化治理水平;以党建引领为重点,创建融合互促的党建品牌。

“7”就是实施“七大工程”。即高速铁路“补短强基”工程,高速公路“成环组网”工程,干线航道“通江达海”工程,国省公路“过境环线”工程,高铁枢纽“综合高效”工程,现代航运“智慧绿色”工程,航空运输“填白补齐”工程。

谢谢大家!

熊磊:

谢谢刘局长。下面请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叶兴成介绍宿迁近十年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河湖治理保护、提升水源保障能力、夯实农村水利、强化信息技术和水利业务融合等方面的实践和成就。

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叶兴成: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宿迁市水利局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水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以建设“幸福河湖”为总目标,坚持系统思维融合理念,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力治水兴水,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市共完成水利(水务)建设总投资超325亿元,涉及“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农村水利”等4大体系。先后创成国家节水型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获得国务院、省政府河湖长制激励市表彰,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宿迁持续贡献水利力量。

一、防洪减灾体系不断完善,以新担当守护百姓“平安梦”。着眼保障河湖长治久安,实施完成了分淮入沂整治、溧河洼应急治理等5项流域治理工程和黄河故道、总六塘河、西民便河、老汴河等20余项区域治理工程,实现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沂沭泗水系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淮河水系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持续跟进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提标工程、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区调整与建设工程以及淮西洼地、柴米河、北六塘河三大区域治理前期工作,将我市水利发展积极融入国家级、省级大盘子,推动重点水利工程早落地、早开工、早达效。精准研判、科学调度,成功抗御淮河、新濉河、新汴河、新沂河等多条流域性河道超历史洪水灾害,实现“大汛面前无大灾”。减免灾效益30余亿元,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河湖治理保护持续加强,以新理念推动建设“幸福河”。坚持生态理念,科学治理、综合施策,在全省率先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体系,率先实施洪泽湖退圩还湖,建成马陵河、世纪河等生态河道224条,推动黄河故道(城区段)建成淮河流域首批幸福河湖,清除河湖“两违”2316项、“三乱”195项、“四乱”98项,完成3座湖泊、88条河道、39座小水库、123座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范围划界任务,创成14个省级水管单位、22个省小型水库规范化管理单位,创成国家水情教育基地1处,国家级、省级水利风景区9家,实现从生态禀赋良好向“水润宿迁、生态富民”的绿色发展跨越。每年开展各类联合执法巡查行动10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近万人次,执法船艇870艘次。率先实现并持续保持两湖水域非法采砂行为零盗采、非法采砂船零滞留的“双清零”目标。加快运河大三角生态湿地公园前期工作,推进洪泽湖生态示范项目建设,切实维护两湖生态健康。

三、水源保障能力持续攀升,用新举措保障发展“高质量”。坚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水利高质量发展重要考量,坚持量水而行、以供定需,全市用水总量严格控制在27.5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20年下降7.6%、8%。完成宿豫区中运河刘老涧水源地等12处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面建成,形成“多水源互补、优水质保障”的水源供给网络。完成封井1361眼、压减地下水开采量5000万立方米,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地下水位全面稳定回升。创建节水型载体900余个,高分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覆盖率实现100%。积极探索优化水资源配置,推动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水资源保障跨区域研究调度,进一步完善河湖水量分配。稳步推进水权交易改革,在完成全国首例地下水水权交易改革的基础上,今年7月完成全省首例区域间水权交易,我市再生水利用配置成功列入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

四、农村水利取得长足进步,以新作为提升群众“满意度”。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2012年以来,实施完成船行、运南等大中型灌区33期改造项目,完成投资21.78亿元。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05,有效灌溉面积增加16.53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增加26.07万亩。大力推进农村水系治理,疏浚县、乡河道767条,整治村庄河塘446处,恢复提高河道引排能力,提升农村水环境。大力推进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区域供水水厂12座,铺设管网5.1万千米,改造老旧供水管网2536千米,实现了农村24小时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新管出新水”的目标,走在苏北最前列。大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投入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经费2.35亿元,落实改革专项奖补资金4495万元,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572.12万亩,探索出符合宿迁实际的改革路径。

五、管理效能实现提质增效,用新技术推动管护“精细化”。近年来,我们强化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水利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转型升级,打造“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广泛共享、深度融合”的水利信息服务平台,助力解决水资源、水灾害、水工程、水生态等问题,实现数字赋能“水利行业强监管”。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连续6年被评为省“A”级,获得省“扬子杯”奖2项、省水利优质工程1项、省水利文明工地6项、治淮文明工地4项。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系统谋划、融合发展,全力推进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持续加强河湖生态治理保护,深化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放大水权交易改革经验,提高水利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推进水利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多作水利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熊磊:

谢谢叶局长。下面请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党组书记,市乡村振兴局局长王占武介绍宿迁近十年来在精准脱贫攻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提能增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强化集成改革等方面的实践和成就。

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党组书记,市乡村振兴局局长王占武: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一、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聚力强村富民。深化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电商扶贫、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流转等经验全国推广,全市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攻坚核心任务,2021年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一是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常态化开展“五看一查一帮助”活动,今年累计走访低收入人口26.7万户、76万人次,先后排查解决疑似辍学、因病等问题885个。建立重大项目20%优先落户薄弱片区刚性制度,制定三大片区整体帮扶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共编排实施项目148个,计划投入帮促资金63.6亿元。二是提升村集体带动能力。扎实推进新一轮村居集体经济振兴计划,实施资产倍增工程、能力提升工程、管理提优工程、暖心富民工程,积累经营性资产,拓展增收路径,在苏北率先实现所有村居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18万元,2021年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1.3万元,较2012年增长192.6%。三是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推动实施农民充分就业、创业创新、素能提升三大行动,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共享产业发展成果,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5家,全市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总数分别达6921家、4666家,发展订单农业104万亩,规模主体经营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比重达61.97%,较2012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万元,较2012年增长127.25%。十年来,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达9.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

二、跑出群链经济“加速度”,提升产业能级。坚持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抓农业,以“三群四链”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提能级、增效益。一是保障重要农产品供应。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扛起产粮大市担当,2021年粮食单产452.75公斤/亩,较2012年增长5.3%;总产409.61万吨,居全省第四位。果蔬、畜禽和水产品产量稳定,河蟹产量居全省第三位,生猪存栏量一直占全省10%。二是促进主导产业集聚。2017年以来,按照集聚增效、加工增值的导向,全面加强农业招商和项目引建,累计竣工农业重大项目531个,总投资165.2亿元。全力推动河蟹、花木、食用菌三大产业集群和稻米、果蔬、肉禽、生猪四条重点产业链建设,农业产业群链综合产值突破750亿元。目前已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家、省级示范园5家,获批省级农高区1个,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以上园区县(区)全覆盖。三是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实施“农业+品牌”行动,联合构建“1+N”的线上线下营销模式,打造“宿有千香”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霸王蟹”核心单品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实施“农业+电商”行动,全市创成淘宝村134个、淘宝镇32个,均位居全省第三。实施“农业+旅游”行动,累计创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省级主题创意农园39个、康美基地7个,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超2500万人次。十年来,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先后迈上500亿元、600亿元两个台阶,较2012年增长46.86%;农业增加值实现368.05亿元,较2012年增长62.27%。

三、绘就美丽田园“新画卷”,改善环境面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整治提升,筑牢乡村振兴绿色基底。一是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2018年以来,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粪污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改厕进度位居全省前列,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5.6%,17.8万户农户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二是提升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实施农牧循环、净水渔业、两化减量、固废治理“四项”示范,规模以上养殖场治理率达100%,县乡村三级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回收体系基本建立,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69.6%,“两品一标”总量超60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全省第一。三是提升乡村长效治理水平。构建“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把爱护环境卫生纳入村规民约,推行“清单制”“积分制”管理,联合开展“五美庭院”创建,加快实现“村村干净”向“家家干净”转变。十年来,全市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减少13.95%、23.63%。

四、打好集成改革“组合拳”,激发乡村活力。坚持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创建为引领,促进更多要素资源向乡村流动,探索形成“以镇为核、带动片区,辐射扩面、梯次跟进”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一是稳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实测土地面积562.7万亩,发放证书93.64万本。积极拓展集体建设用地利用途径,形成自建厂房、土地入股、指标位移、共享厂房、固定分红等五大模式。在全省首推农业设施确权登记与抵押贷款,联合多家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农园贷”“一村一品贷”等特色品类贷款,支持农业主体融资39.2亿元。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71.92万人,量化经营性资产11.69亿元。二是全域深化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创新实施乡村公共空间治理2.0版,率先建立集体资源资产利用“六必须一公开” “一图一册、一证一表”制度,突出镇区“治脏治乱”、园区“清闲促产”、社区“分类施策”,为乡村发展腾出空间,累计盘活土地7.33万亩,盘活厂房117.52万平方米,通过空间治理村均增收25.17万元。三是打造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城乡融合样板。大力实施河湖连通、路网联通、土地整治、产业集聚、文旅融合、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城乡文明提升等八大工程,创新探索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产权抵押担保、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等六项机制,编制完成廊道总体规划和7个专项规划,实施8大类27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529.1亿元,上半年已竣工项目146个,完成投资320.7亿元,堤顶路基本贯通,中泓中下游疏浚有序推进,绿色水美生态廊道、富民增收经济廊道、城乡一体示范廊道、文旅融合展示廊道“四个廊道”成效初步呈现。十年来,累计开展省级以上农业农村改革试点42项,实施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9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按照“强基固本保发展、深化融合促振兴”的工作思路,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为新时代“鱼米之乡”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熊磊:

谢谢王局长。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谢谢合作。

新华日报记者:

主持人您好,我们关注到《宿迁市小城市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总体目标是各小城市年均增长0.4-0.8万人的目标,请问小城市建设在人口集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熊磊:

好的,这个问题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江回答。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刘江:

在市委明确提出小城市人口增长目标后,各地狠抓落实、持续发力,不断增强人口集聚水平。今年以来9个小城市人口共计增长了3万余人,预计年底人口增长将突破4万人。

一是凝心聚力促招商。产业集聚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人口集聚的基础。各地全力推动重大产业项目招引,截至目前,全市九个小城市累计招引产业项目323个,协议投资额达823亿元,不断扩大就业机会,增强了小城市产业支撑和人口吸纳能力,特别是沭阳县高墟镇桐昆化纤全部投产运营后,用工人数达到2万人。

二是完善功能强配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小城市形象和承载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集中体现。各地以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优化环境,不断增强小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城镇路网、雨污管网、宽带通信等市政设施建设,大力实施黑臭水体、镇域环境整治等人居环境提升,235国道龙河段、双沟5G网络运营、王集大街及景观带建设等121个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

三是多措并举留人才。在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同时,各地通过医、养、娱、教等设施打造,重点实施62项公共服务项目,全力塑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切切实实做好“引凤筑巢”工作,形成对周边市、县人口“虹吸”效应。如沭阳县在高墟镇打造36班制的沭阳县第四实验小学,泗阳县在王集镇投入打造了6000㎡的文体中心,宿城区在龙河镇投入新建了22000㎡的龙河人民医院。

熊磊:

谢谢刘局长。下一个问题。

现代快报记者:

主持人您好,随着宿迁进入高铁时代,给群众出行带来很多便利,但是与周边重大战略区域的交通联系能力还有待加强,请问下一步,宿迁在铁路建设方面是否有新的规划,未来将给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好处?

熊磊:

好的,这个问题请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市地方铁路办主任刘飞回答。

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市地方铁路办主任刘飞:

下一步,我市将重点实施高速铁路“补短强基”工程,着力打造长三角北翼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区域互联互通,紧密联系长三角中心区城市。重点推进以下几条铁路规划建设。

1.潍宿铁路:除用地预审于7月中旬报自然资源部审查外,宿迁段工可批复前置要件全部完成,初步设计初稿已完成,力争2022年底开工。

2.合宿铁路:项目用地预审已获自然资源部批复,正在办理《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宿迁段其他的工可批复前置要素全部完成,初步设计初稿已完成,力争2022年底开工。

3.淮新高铁:目前,设计单位正在完善预可研报告,省铁路办于今年初完成可研报批和初步设计报批相关的部分前置要件招投标工作。

4.宁宿铁路:近期方案,利用合宿铁路在明光西站预留与宁滁蚌铁路接轨的条件,实现宁宿通道功能。远期方案:方案一,经泗洪北站、盱眙,在滁州东站接轨规划的宁滁蚌城际铁路接入南京北站。方案二,经泗洪北站至盱眙,接入宁淮铁路天长站,利用宁淮铁路接入南京北站。

5.连宿蚌铁路:东起连云港,西至安徽蚌埠,途经沭阳、宿迁、泗洪、五河,线路全长 285公里 。项目已纳入省“十四五”铁路规划研究项目,目前已形成初步成果,下一步将继续完善优化方案,力争纳入相关规划建设项目。

潍宿、合宿以及淮新高铁建成后,宿迁将实现县县通高铁的目标,并作为京沪通道节点城市融入国家交通主动脉。同时随着我市正在规划的宁宿、连宿蚌等铁路逐步得到实施,未来宿迁交通区位优势将显著提升,我市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铁枢纽城市。

熊磊:

谢谢刘局长。下一个问题。

扬子晚报记者

主持人您好,2020年宿迁市委市政府提出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发展战略,请问这一生态富民廊道建设是如何推进的?

熊磊:

好的,这个问题请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叶兴成回答。

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叶兴成:

紧扣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我局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党组会、局长办公会推动、落实廊道规划、建设工作;抽调精干力量成立“黄河专班”和“黄河故道课题组”,专项谋划研究、推动落实具体工作。坚持以“水是黄河故道的灵魂”为遵循,积极落实黄河故道“防洪排涝骨干河道、城乡融合供水渠道、两湖沟通生态通道、黄运文化传承廊道”四大水功能定位,努力实现黄河故道“由废变古,由古变绿,由绿变金”。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2015年以来,市水利局对上争取资金16.53亿元,完成了黄河故道干河治理、分洪道建设等四类工程。建成了11级梯级蓄水控制建筑物,河道槽蓄量达1080万立方米,建成了全长204公里两岸防汛道路,显著提升了防洪排涝标准,改善了沿线农业生产条件。2020年以来,我局率先完成《宿迁市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水利专项(河湖连通)规划》,总投资60.93亿元,涉及4类工程22个项目。

二是坚持实干笃行。2021年完成9项工程,投资24.70亿元;2022年继续实施8项工程,计划投资3.5亿元。后续将根据城市规划的调整,继续实施10项工程,其中引水工程3项,水系连通工程2项,生态治理工程2项,水利配套工程1项,文旅融合工程1项,投资约15.48亿元。

三是坚持边干边谋。我局在推进富民廊道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边干边研究。针对黄河故道存在的水资源不足、水工程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逐项研究,提出解决办法。规划了洋河引水工程、七堡引湖工程、朱海站工程和黄河故道与上游徐州段连通工程等四个水源工程。通过打通外围水系,构建现代水网,逐步增加水源供给,完善水资源供配格局,实现跨区域联调联试,更大程度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富民廊道建设做好水利支撑与保障。

熊磊:

谢谢叶局长。由于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

宿迁日报社记者:

主持人您好,请问今年以来,宿迁围绕粮食生产稳面积、稳产量,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熊磊:

好的,这个问题请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党组书记,市乡村振兴局局长王占武回答。

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党组书记,市乡村振兴局局长王占武: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粮食生产的关注。受疫情、灾情叠加的影响,粮食安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在这个背景下,相信大家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句话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体会。

今年来,全市上下坚持底线思维,一直将粮食生产牢牢抓在手上。一是严格任务落实,强化稳产保供责任。贯彻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把全市年度903.2 万亩粮食播种、19 万亩大豆和 8.3 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任务全面分解到县区乡镇,落实到村居田块,定期调度通报,压紧压实责任。上半年,全市夏粮单产、总产分别达386.5公斤/亩、171.51万吨,双创历史新高。二是聚焦关键环节,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加快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吨粮田”,上半年,新建成高标准农田40万亩。开展耕种收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推进粮食节约减损,耕种收农机化水平达86%,今年夏收夏种期间投入收割机、插秧机等大型机械9000余台。开展种业振兴行动,年繁育常规种子8900万公斤,重要品种完全自给、保供有余。三是全力延链补链,提升品质效益。持续打造稻米粮油产业链,放大“宿有千香”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推动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通过品牌溢价、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带动产品增效、农民增收。上半年,稻米粮油产业链产值60.33亿元,小麦收购均价同比上涨0.3元/斤左右,市场行情明显好于常年。

当前正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近期高温天气持续,水稻、玉米等秋熟作物存在高温热害风险,我们将强化技术指导,全面落实以水调温、喷施叶面肥等措施,战高温保秋粮,全力夺取秋粮丰产丰收。

熊磊:

谢谢王局长。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与有关部门联系,会后进行深入采访。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下面是集中采访环节,请各位记者到门口集中乘车前往采访点,谢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