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宿迁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3-2030年)》专场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 2024-01-22 来源:访问量:【字体:


时间:2024年1月22日上午10:00

地点:国际饭店三楼华东厅

主持人:宿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熊磊

发布人:宿迁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增银

宿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许多

宿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调研员单兆林

宿迁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陆毅

宿迁市市政园林局副局长 柏艳艳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继续参加《宿迁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3-2030年)》专场新闻发布会。

本场新闻发布会邀请的嘉宾是:宿迁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增银同志,宿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多同志,宿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调研员单兆林同志宿迁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毅同志,宿迁市市政园林局副局长柏艳艳同志。发布会共2项议程,一是新闻发布,二是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进行第一个议程,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增银同志介绍《宿迁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3-2030年)》。

朱增银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宿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全力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国字号荣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为全面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进一步加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2022年6月,我市启动编制《宿迁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2023年6月《规划》通过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专家评审,10月《规划》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进一步修改完善,11月24日通过市政府六届三十次常务会议审议,12月16日市政府正式印发。

《规划》是在省生态环境厅指导下,由宿迁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30多家部门单位共同参与,来之不易、影响深远。该《规划》是地级宿迁市成立以来批准的首部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为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打造“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宿迁指明了方向。《规划》共10章47节,全面分析了宿迁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劣势和机遇挑战,围绕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阶段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为目标,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为抓手,以源头治理为根本策略,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水平打造“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宿迁。

(二)规划原则。一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生态环境承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以改善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核心,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二是系统谋划、彰显特色。依托宿迁“两湖两河”独特地理位置,统筹兼顾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彰显自然山水、人居风貌和特色文化,走出独属宿迁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三是以人为本、改善环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宗旨,推动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四是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坚持生态惠民、生态为民、生态利民,探索“共谋、共建、共享、共治”新路径、新载体。

(三)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规划范围为宿迁市行政管辖区域,含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豫区和宿城区,总面积8524平方公里。规划基准年为2022年,规划期限为2023—2030年,分为近期(2023—2025年)和远期(2026—2030年)两个阶段。

二、规划目标

(一)立足总体谋划。紧紧围绕“江苏生态大公园”目标定位和“江苏绿心、华东绿肺”品牌定位,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建设成为全域生态大公园城市的全国样板

(二)锚定近期目标。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完成率达到80%,全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32.6ug/m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和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完成省目标任务,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进一步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逐步提高,基本形成全域生态大公园格局。

(三)放眼长远发展。不断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生态文明意识显著提高。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城市生态承载力稳步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生动展现,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持续提升,生态文化空前繁荣,成功打造“美丽中国”宿迁样板。

三、主要任务

《规划》围绕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体系建设,设置了39项核心指标体系,提出了32项具体任务,将配套实施82项重点工程项目,预计总投资约220.57亿元。

(一)加快建立健全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制度体系。一是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优化绿色发展考评体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体系。二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法规制度体系,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工业园区(集中区)限制限量管理制度,完善河湖长制,健全“放管服”工作机制。三是落实高效利用资源能源制度。构建能源高效利用管理制度,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保护制度,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四是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建立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生态保护补偿。五是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市场体系和信用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健全全民参与机制。

(二)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一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加强非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20%左右。二是提升水环境质量。保障饮用水安全,强化工业废水治理,全面提升城镇污水治理水平。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加强入河(湖)排污口管理,持续推进船舶码头污染防治,有效开展“两湖两河”保护。三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工业废气治理,深化面源污染治理,开展移动源污染防治,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四是保障土壤环境质量。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推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五是开展固废治理。规范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加强一般工业固废处置利用,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全市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达95%,废旧农膜回收率、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六是加强噪声污染综合防治。严格控制工业与施工噪声,加强社会生活与交通噪声防治。七是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开展水生态调查及评估,构筑特色生态安全屏障,到2025年全市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长度56.35公里。开展“生态岛”建设试点,推进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八是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加强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防控,推进环境风险综合防控,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水平,加强船舶港口环境风险防范,有效防范新污染物与健康风险。

(三)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空间合理管控和国土空间布局优化为目标的生态空间体系。一是强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守耕地红线,严守城市绿线、蓝线,实施生态空间分区管控。二是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规范自然保护地资源利用。三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完善“1-1-2-9-N”市域城镇体系建设,构建“三园两区多点”的产业功能布局,打造一、二级通风廊道系统,建设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公园体系。四是构建全域生态大公园格局。推进以两河两湖为中心,以市域主要水系为脉络,以湿地、花木等生态片区为特色的“一带两湖、五片八水多点”的生态保护建设格局,中心城区形成“一带两环,五楔三园”的水美公园城市格局。

(四)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一是生态工业体系建设。构建绿色工厂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绿色制造水平。二是生态农业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三是生态服务业体系建设。全力打造“电商名城”,完善绿色物流体系,发展绿色旅游业,发展绿色商贸业。四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结构,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0%左右。五是优化能源结构。实施煤炭清洁替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六是改善运输结构。优化综合运输网络,推进绿色交通发展,到2025年全市港口生产新能源清洁能源消费占比75%以上。七是提升清洁化生产水平。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商贸企业绿色升级,提升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清洁生产水平。八是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构建产业循环经济链,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到2025年全面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培育2—3条示范产业链。

(五)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活方式生态化、绿色化、低碳化为核心的生态生活体系。一是推进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加快补齐城乡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完善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到2025年全市新增生活垃圾焚烧能力500吨/天、厨余垃圾处理能力150吨/日、园林垃圾处理能力50吨/日。二是推进绿色城镇化及生态城区建设。完善绿色交通网络,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到2025年全市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100%。构建城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四级公园体系,全力打造“江苏生态大公园”。三是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到2025年,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生活垃圾分类乡镇覆盖率50%,建设特色田园乡村65个。四是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理性绿色消费模式和低碳文明生活方式,推行绿色低碳办公方式。

(六)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一是强化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开展绿色细胞工程创建。二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覆盖面,广泛开展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强化企业生态文明责任意识。三是推进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充分挖掘生态文化地域特色资源,打造“项王故里、中国酒都、水润之城”三张名片。加大公众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力度,开展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市环境保护委员会牵头作用,健全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统筹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二)保障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申请国家、省级专项资金,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企业资金投入生态文明建设领域。

(三)严格监督考核。市环委会办公室对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开展督查,定期通报工作进度。各责任单位健全工作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开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考评结果。

(四)强化科技支撑。加快专业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引进,打造一支生态文明建设科技领军人才队伍,推进环境治理关键技术突破,积极推广应用绿色科技成果。

我们每个人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践行者、守护者、志愿者和推动者。在此,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加大对《规划》的宣传,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营造良好的氛围。

谢谢大家!

谢谢朱局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谢谢合作。第一个问题。

【记者一】

主持人您好,我是中国江苏网的记者,空气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刚介绍的《规划》中提到要切实保障空气质量稳步提升,请问我市将如何精准、科学、依法推进空气质量改善,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谢谢。

好的,这个问题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增银同志回答。

朱增银

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围绕《规划》提出的要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目标,我们将深入推进“三大结构”调整、重点行业深度减排、臭氧污染整治、扬尘精细化治理、移动源深度减排等措施,着力实现质量提升。

一是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实施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行业治理,强化差异化精细化管控。推动板材行业用胶提质降污,规范全市板材加工行业胶粘剂生产使用,确保70%以上企业使用本地低醛无醛胶。开展VOCs来源解析,以钢结构、膜材料、包装印刷等行业为重点,深入开展VOCs压降。

二是推进工业废气治理。实施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深度减排,开展重点行业“一行一策”研究,严格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限值。全面实施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指导、督促各工业园区(集中区)制定监测监控能力建设方案,加强园区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

三是深化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扬尘精细化管控,加强各类工地监管,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和包保制度。市区126个在建工地全部安装颗粒物在线设备,实现高值点位快速响应、及时消除。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控制,强化污染源头管理,排放油烟的餐饮经营单位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并达标排放。强化生活源污染防治,严查严控露天焚烧行为,加强烟花爆竹禁放、禁售管控。

四是开展移动源污染防治。加大老旧船舶和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力度,2024年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4000辆以上,2025年全部淘汰。城市建成区新增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不低于90%,研究推广市区重点工程项目优先使用新能源渣土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占比不低于30%。严格落实城市建成区禁限行措施,加大“禁用区”执法力度,加强尾气抽检,建成区至少每周1次。

五是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落实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严格落实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启动标准,开展区域应急联动。加强与徐州、连云港、淮安等周边城市区域协作,构建邻近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综合运用大数据平台监测数据,加强环境质量与污染源关联分析,实现快速应对指挥、精准执法排查、确保措施落实的目标。

谢谢大家!

谢谢朱局长的回答。下一个问题。

【记者二】

主持人您好,我是新华日报的记者,在工业领域我市如何以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谢谢。

好的,这个问题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多同志回答。

绿色制造紧扣新型工业化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绿色制造示范创建体系,包括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工业园区。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创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3户、绿色供应链3户,省级绿色工厂45户,认定市级绿色工厂126户。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落实《规划》成果,继续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一是深化示范创建,强化培育库建设和分析调度,分级推进国家、省、市三级示范创建。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新一轮制造业发展支持政策中,研究制定新的支持绿色发展奖补措施。三是加快推广先进绿色技术、产品,综合开展清洁生产、能源审计,推广分布式光伏开发应用,挖掘企业绿色发展潜力,不断提升工业含“绿”量。

谢谢许局长的回答下一个问题。

【记者三】

主持人您好,我是现代快报的记者,请问下一步如何聚焦“节水增效”,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谢谢。

好的,这个问题请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毅同志回答。

宿迁是缺水型城市,存在资源型和水质型缺水问题。水对促进我市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保障作用。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解决我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节水是减排、治污的重要手段,节水和碳达峰、碳中和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下一步我市将采取多项措施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是推动国家节水行动。加强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市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节约用水工作部门联席会议作用,制定年度工作要点,部署全市节水工作。加强工业节水减排、城乡节水降损、农业节水增效,强化用水大户节水监管,严格计划用水管理,持续完善节水标准体系,提升全社会节水管理水平。

二是加快非常规水利用。大力推进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将非常规水源纳入区域水资源统一配置。持续推进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形成“部署—推进—跟踪—反馈—达效”的全链条工作机制,明晰各方责任,凝聚工作合力。推进再生水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再生水计量、监测等配套技术体系。强化污水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水直接排放入河量,改善城区水环境。

三是做好节水示范带动。创新工作模式,开展全市节水型载体、用水审计、水平衡测试等业务培训、技术审核等工作,指导用水户加强节水技改及节水管理,促进形成节水管理的长效机制。召开全市节水标杆观摩会,发挥节水标杆示范带动作用。采用“线上+线下”“重要节点+日常”等形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水宣传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节水的良好氛围。

谢谢陆局长回答下一个问题。

【记者

主持人您好,我是江苏广电总台的记者,请介绍一下我市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基本情况,以及相关部门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推进?谢谢。

好的,这个问题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调研员单兆林同志回答。

单兆林

我局立足职责,不断强化自然地保护工作力度。有序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全市自然保护地由原来12处优化调整为6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国家级森林公园各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777.47平方公里。下一步打算:

(一)继续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做好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古黄河—运河风光带省级风景名胜区、骆马湖省级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强规划与“三区三线”的衔接,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地管理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

(二)不断强化自然保护地执法监管一是对全市自然保护地人为活动情况进行动态监管,督促各县区加强自然保护地自查、核查,对各类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预警,强化属地责任。二是严格规范涉及自然保护地的用地预审流程,依法做好涉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的要素服务保障,督促建设项目依法依规办理自然保护地审核审批手续,确保项目建设不触底线、不碰红线。三是依托“林长制”,强化自然保护地刚性管理,落实属地政府责任,形成资源保护与地方发展良性循环。

(三)全力升自然保护地建设水平加强协调,争取将自然保护地管理建设费用纳入财政预算落实自然保护地管理建设资金,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和建设水平。

谢谢单局长的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记者

主持人您好,我是宿迁日报的记者,请问我市将如何打造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公园体系?谢谢。

好的,这个问题请市政园林局副局长柏艳同志回答。

柏艳艳

《规划》提出丰富城市公园绿地体系,构建城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四级公园体系,到2025年,基本形成全域生态大公园格局。目前,中心城市已建成各类公园绿地152个,公园绿地总面积1642公顷,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6.09%,市民出行300米就可以步入绿色空间。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持续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建设。结合城市更新,进一步提升公园绿地均衡性、可达性、便民性,今年重点建设苏悦公园、青年湖人才公园等,让居民出门5-10分钟即有一片可休憩、可交往、可健身的绿色生活空间。同时,坚持公园公益属性,持续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在目前已开放71处96万平方米公园绿地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开放共享绿地活动类型,完善服务设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亲近自然、休闲游憩、运动健身等新需求新期待。

二、全面完善公园绿地功能和品质。对河滨公园、水景公园等20处公园绿地开展“公园绿地+”建设,因地制宜增加健身器材、衣帽架、售卖亭等服务设施,完善公园文化、科普、健身等公共服务功能,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需求。深入开展“国球进公园”专项行动,计划在阿里山河公园、虞姬公园等公园增设乒乓球台60套,为广大群众就近健身提供便利。

三、不断加强城市绿道网络建设。依托骆马湖、古黄河、大运河等线性空间,因地制宜建设城市绿道,有机串联各类公园绿地,促进公园绿地的联通和互动,使公园绿地串链成网,城市绿道长度增至400公里,倡导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和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

谢谢柏局长的回答。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果还有其他问题,可在会后与有关部门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最新信息